首页 > 中国汽车产业 2008
中国汽车产业 2008

发行日期 | |
■ 2008年5月30日 | |
纸张及页数 | |
■ A4纸、321页 | |
价格 | |
■ 7,800元/冊(含国内邮资) | |
内容介绍宣传彩页 | |
![]() |
可印刷PDF 约1.0MB |
燃油税出台,改变消费取向及市场需求,待关注各厂商产品调整的迅速响应能力
- 阐述2010年代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趋势和课题
- 刊登240家汽车制造商的生产基地、产品及产能建设动向
- 分析30家中国主要厂商和23家世界大型厂商的事业战略
- 收录乘用车(~2012年)、商用车(~2010年)产品投产计划
- 整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面向2010年的汽车产业政策
2007年中国汽车产业,国内销量达850万辆,产量达到888万辆,出口达63万辆,年销售收入增长到2兆元,产业规模已名列世界第3,如仍能保持此种增长局面,预计到2010年将赶超日本及美国,跃居世界第1。
预见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国内外各制造家均积极在华推进生产设备投资。汇总中国主要10家制造商的公布数据,2010年销售目标将达1,300万辆。其中,9家世界大型汽车制造商的在华销售目标将达800万辆。
中国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断探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由汽车产业增长所导致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虽然高级车、中型乘用车已在富裕阶层开始普及,但是由于负担较高的税费、建设相对滞后的公路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汽车尚未能在中层消费群体中全面普及。从中国各主要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均未明确提及将私家车作为主要交通手段的发展政策来看,可以推断中国政府在未解决其他能源、环境问题之前,并不急于促进真正汽车社会的形成。
《中国汽车产业 2008》针对这种竞争环境变化,深入浅出地归纳整理市场信息,通过分析各制造商的事业动向和汽车市场动向,预测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的今后走向,希望本调研资料,能为您制定中国汽车事业经营战略时起到参考作用。

目录
▼第2章 | ▲PAGE TOP |
![]() 第1章 |
|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焦点
1 |
|
2 |
|
2. 自主品牌事业:全面拓展自主研发事业,旨在获得50%的市场份额
10 |
|
12 |
|
4. 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进军国际市场,海外零部件配套体系尚待强化
22 |
|
5. 汽车产品贸易:出口加速,顺差规模不断膨胀,2007年顺差达151.5亿美元
34 |
|
6. 汽车产业重组:为了完善产品和基地,各汽车制造商加快整合经营体制
40 |
▲第1章 / ▼第3章 | ▲PAGE TOP |
![]() 第2章 |
|
中国汽车产业的收益动向
47 |
|
1. 收益构造:由于价格竞争的激化,成本削减已近极点,亟需创造新的收益来源
48 |
|
52 |
|
54 |
|
4. 汽车产业资本结构:随着国企改革、限制放宽而日趋多元化,上市案例增多
58 |
▲第2章 / ▼第4章 | ▲PAGE TOP |
![]() 第3章 |
|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向
63 |
|
64 |
|
2. 以地方需求为后盾,地方政府出台“十一五”期间的汽车产业扶持政策
74 |
|
80 |
|
4. 中国知识产权:亟待加强民族系制造商的专利申请意识和强化抵制仿造车的法制建设
82 |
|
5. 中国汽车排放标准:通过强制执行得到强化,燃料质量等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加强
84 |
▲第3章 / ▼第5章 | ▲PAGE TOP |
![]() 第4章 |
|
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能力
87 |
|
1. 汽车市场: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向2010年代的1500辆规模迈进
88 |
|
2. 汽车保有量:2006年扩大到3,697万辆,私人保有率上升到63%
90 |
|
3. 乘用车市场:2007年乘用车销量增至634万辆,日系与民族系的竞争日益激烈
96 |
|
100 |
|
5. 交叉乘用车:2007年市场规模接近100万辆,为了改善运输效率,
加快车型改款和引进换代车型 110 |
|
6. 货车市场:中重型货车销量增加带动整体销量突破200万辆,海外出口进一步加快
112 |
|
7. 客车市场:随着旅客运输和公交车需求的增加,市场规模达30万辆,
加快环保型发动机的更新速度 114 |
|
116 |
▲第4章 / ▼第6章 | ▲PAGE TOP |
![]() 第5章 |
|
中国汽车制造商面向2010年代的经营战略
123 |
|
124 |
|
2. 上海汽车:通过兼并南京汽车强化商用车事业基础,如何重组乘用车经营资源成为课题
132 |
|
138 |
|
4. 广州汽车:加快建设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和推进商用车事业重组,力争进入中国4强
146 |
|
5. 吉利汽车:推进车型结构高档化,亟待改善经营体制和形成高档乘用车市场竞争力
148 |
|
6. 奇瑞汽车: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2008年后将全面涉足商用车和改装车领域
152 |
|
7. 北京汽车:加强研发体制建设乘用车自主品牌,与戴姆勒的大型商用车项目
陷入胶着状态 156 |
|
8. 长安汽车:力争到2010年构建起200万辆的产销体制,其中自主品牌车达到120万辆
158 |
|
9. 华晨汽车:通过扩大新产品销量实现扭亏为盈,同时加强西欧和中东等海外事业
160 |
|
10. 哈飞汽车:通过整合汽车和发动机事业,力争2010年达70万辆的年销售规模
162 |
|
11. 昌河汽车:交叉乘用车事业低迷,前期设备投资增加加速收益恶化
164 |
|
12. 长城汽车:加强FF乘用车新产品的投放和海外事业,力争到2010年构建起50万辆体制
166 |
|
13. 江淮汽车:强化乘用车事业,力争到2010年构建起60万辆生产体制
168 |
|
14. 重型汽车:重型货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一,重视开拓海外出口
170 |
|
15. 长丰汽车:以M1A开拓国内乘用车市场,以猎豹CS6扩大国外市场
172 |
|
16. 宇通集团:调整经营资源的同时将大中型客车业务集中于郑州,
强化产能并积极扩大海外出口 176 |
|
17. 福建汽车:提出到2010年达到50万辆的目标,尚有与北京汽车整合的可能性
178 |
|
18. 比亚迪汽车:凭借F3、F3R扩大了销量,采用蓄电池的电动汽车事业备受期待
180 |
|
19. 南汽集团:通过与上汽的合并推进了MG名爵乘用车项目
182 |
|
20. 陕西汽车:通过强化专用车事业和DE事业,力争2010年达到12万辆规模
183 |
|
21. 力帆汽车:加快调整国内外生产基地布局的同时显露出资金不足,上市动向值得关注
184 |
|
22. 中兴汽车: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强化国内外生产体制,构筑全承载车身的产品阵容
185 |
|
23. 双环汽车:短期内发展迅速,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导致前景堪忧
186 |
|
24. 黄海汽车:增强沈阳、常州基地的客车产能的同时,强化SUV、皮卡生产事业
187 |
|
25. 亚星客车:借戴姆勒撤资之机,通过清理亏损事业强化成本体制,加速经营重建
188 |
|
26. 兵器工业:向大型商用车领域集中,构建核心零部件自产体制,重新调整销售战略,
促使业绩改善 189 |
|
27. 三环集团:实现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扩销,恢复整体销售业绩
190 |
|
28. 成都王牌:计划到2010年将年产能力提高到10万辆,有待强化产能利用率
191 |
|
29. 华菱汽车:引进日系商用车制造商技术迅速扩大了事业,如何获得自主开发
能力值得关注 192 |
|
30. 青年汽车:由客车向货车,乘用车等多元化事业发展,如何确保资金能力备受关注
193 |
▲第5章 / ▼第7章 | ▲PAGE TOP |
![]() 第6章 |
|
世界汽车制造商的在华事业新趋势
195 |
|
1. 本土汽车制造商加快重组,外资制造商开始调整合作战略
196 |
|
2. 大众/奥迪:“奥林匹克计划”促使销量回升,以发展先进技术为中心维持并增
强品牌竞争力 200 |
|
3. 通用:增强开发能力,积极展开在华投资,力争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204 |
|
4. 丰田:通过构建生产体制和强化全系列产品,力争到2010年销量达到100万辆
208 |
|
5. 本田:强化本地开发能力,力争2010年取得中国10%市场份额
214 |
|
218 |
|
7. 福特集团: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投产,借小型车上市增加销量
220 |
|
8. 标致雪铁龙:通过增加产能和投放新车力争实现100万辆的2010年目标,
与哈飞汽车的合资谈判不见进展 224 |
|
9. 现代汽车/起亚:在加强生产体制建设的同时调整采购方针,力争2010年
实现100万辆销量 226 |
|
10. 戴姆勒/克莱斯勒:戴姆勒继续与北汽福田进行合资谈判,克莱斯勒与奇瑞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 230 |
|
11. 三菱汽车:通过投放三菱品牌车和设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加强在华事业
232 |
|
12. 铃木:计划投放全球战略车型和统一销售网络,力争2010年达到50万辆的销量
234 |
|
13. 宝马:通过加强生产体制和市场营销,旨在获得高级车的最高市场份额
236 |
|
238 |
|
15. 新兴国家汽车制造商,陆续进军中国,如何强化产品竞争力和挑选合资厂家等
经营方针值得关注 240 |
|
16. 沃尔沃-日产柴-RVI:利用将日产柴兼并为子公司之机,进一步强化在华事业
242 |
|
17. 五十铃:解除客车合资事业,重点加强货车事业,2010年销售目标是6万辆
244 |
|
18. 曼恩:灵活改进技术提供方式,同时成立合资公司强化曼恩品牌生产体制
245 |
|
19. 依维柯:以联手上汽南汽为重心、推进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战略
247 |
|
20. 宇通集团:调整经营资源的同时将大中型客车业务集中于郑州,
大力提高生产能力并积极向海外扩张 248 |
|
21. 三菱扶桑:探讨在与戴姆勒的合作基地生产轻型货车的可行性
249 |
▲第6章 / ▼附录 | ▲PAGE TOP |
![]() 第7章 |
|
中国汽车周边行业的事业状况
251 |
|
1. 专用车行业:调整产业政策,力争2010年形成90万辆生产规模
252 |
|
258 |
|
3. 低速汽车:农村经济的增长和政策规制的调整促进了轻型货车的更新换代,
各企业加快事业调整 266 |
▲第7章 | ▲PAGE TOP |
![]() 附录 |
|
附录
269 |
|
1. 中国 有关汽车产业政策运营的主要政府部门及分管业务一览
270 |
|
2. 中国 汽车产业相关行政法规一览
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