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201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201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2013
发行日期
■ 2013年6月28日
纸张及页数
■ A4纸、342页+CD
价格
■ 7,800元/冊(含国内邮资)
内容介绍宣传彩页
PDF 可印刷PDF
约1.4MB

欧美系强化与本地的合作关系日系中长期发展战略备受考验

  • 报道19家本土及外资系主要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采购方针!
  • 分析83家本土及外资系主要零部件制造商的经营状况和事业战略!
  • 追踪汽车零部件23个领域主要供应商的最新动向!
  • 刊载中国汽车产业产销量及进出口量等基础数据!
  • CD收录本土及外资系整车制造商的30家主要供应商信息!

中国汽车产量从2008年的930万辆扩大到2012年的1,927万辆,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自2011年以来,受经济增长放缓、北京及广州等城市实施限购政策等因素影响,汽车生产规模仅实现个位数增长,但从我国多达13亿的人口规模、较低的汽车保有率来看,中长期仍呈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生产规模将达2,000万辆,2020年进一步增至3,500万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为强化本土系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的竞争力,正在积极引入有利于推进兼并重组、获得核心技术、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

中国政府2012年1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表示,要吸引拥有核心技术的外资系供应商在华投资。因此,在发达国家面临严峻事业环境的外资系供应商相继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并积极与希望强化自身产品竞争力的本土系汽车制造商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本土系供应商在本土系汽车制造商与外资系强化合作关系的环境下,正力图通过事业重组、收购海外企业获得技术、扩大出口等方式谋求生存空间。

中国政府2012年7月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表示,为应对能源及环境问题,将大力培育二次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鉴于此,本土及外资系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基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正在强化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体制。

本调查报告从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采购方针、主要零部件领域的最新动向及主要供应商的在华事业战略等不同角度对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为贵公司的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欢迎咨询、订阅本调查报告!

中国、汽车产量及过剩产能的推移(2004~2012年实绩、2013~2020年预测)

※单击上面的图像可扩大。



目录
▼第2章▲PAGE TOP

第1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和焦点
1
 
1-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业规模扩大引发竞争格局变化,
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的商机增多
2
10
1-3
本土系供应商的配套动向:确保配套厂商的同时,通过海外并购、
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技术的动向受到关注
14
1-4
外资系供应商的配套动向:致力于扩大配套规模的同时,
与本土系汽车制造商合作力争提升收益水平
18
1-5
电动化零部件供应商:基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向好预期,
外资系加速进入中国,本土系加快开发步伐仍难实现量产化
22
1-6
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出口创历史新高,进口与去年持平,
本地化进展及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成为今后课题
28
1-7
汽车零部件生产集中度分析:非核心零部件集中在本土系,
高技术、安全零部件等高端产品外资系依然占主导
46
▲第1章 / ▼第3章 ▲PAGE TOP

第2章

主要汽车制造商的采购方针和动向
67
 
2-1
上汽集团:注重核心零部件的开发以应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扩充,
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市政府的合作
68
2-2
中国一汽:计划到2015年汽车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辆,
为完成目标加强与外资系制造商的零部件共同开发
70
2-3
东风汽车:力争2016年自主品牌汽车销售300万辆,
积极进行零部件研发和产能扩建
72
2-4
中国长安:以Blue Core为核心强化自主品牌汽车,
通过与国内外制造商合作强化零部件事业
74
2-5
奇瑞汽车:2012年11月宣布与广汽集团及路虎的合作项目,
零部件事业有望进一步扩大
76
2-6
吉利汽车:推进核心零部件的内制化,
加强与海外供应商的合作
78
2-7
长城汽车:增强零部件产能,
致力于与国内外供应商的共同开发作
80
2-8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加速与其他公司的技术合作,
同时致力于掌握传统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82
2-9
广州汽车:加快核心零部件内制事业,
推进合资品牌本地采购
84
86
2-11
标致雪铁龙:加快主要零部件的本地采购,
推进DS系列国产车型的零部件供应商甄选
88
2-12
通用:加强与上汽集团的零部件采购和研发合作,
建设整车工厂并致力于供应商资源的集聚
90
2-13
福特:发布中国动力总成战略,
加大供应链建设力度
92
2-14
丰田:发布中国战略“云动计划”,
计划本地生产HV关键零部件
94
2-15
本田: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本地生产、
强化从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零部件采购
96
2-16
日产/雷诺:日产力争实现100%零部件本地采购率,
加大关键零部件的本地生产力度
98
2-17
现代汽车/起亚:重视与系列供应商的合作,
致力于关键零部件的本地采购
100
2-18
宝马:在华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率达到60%,
位于沈阳市的发动机工厂投产
102
2-19
戴姆勒:推进整车产能扩充的同时,
致力于关键零部件的本地生产
103
▲第2章 / ▼第4章▲PAGE TOP

第3章

主要零部件领域的行业动向
105
 
3-1
发动机:2011年生产规模扩大至1,672万台,
为确保利润各制造商致力于产能扩充
106
3-2
变速器:本土系推进AT量产,
外资系意图通过扩充产能扩大配套充
116
3-3
燃料供给控制系统:在柴油发动机实施国4标准的背景下,
各供应商纷纷加强设备投资与技术研发
126
128
3-5
汽车轴承:外资系垄断高端产品市场,
本土系努力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拓展销路
132
3-6
转向系统:本土系挑战外资供应商的市场垄断,
从HPS到EPS的技术切换呈活跃态势
136
3-7
悬架系统:本土系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扩大,
商用车中推广空气悬架成为课题
140
3-8
制动器:在汽车安全法规强化的背景下,
各大供应商围绕市场份额的竞争加剧
144
3-9
汽车轮胎:中高级轮胎市场竞争激烈,
为普及子午线轮胎而进行的设备投资今后有望持续呈现
148
3-10
燃油箱:日系供应商扩建产能以应对系列整车厂商的增产,
中系供应商来自全球制造商的订单增加
152
3-11
汽车座椅:2011年生产1,988万只,外资系占比78.9%,
为降低成本,外资系加快本地化进程
154
3-12
汽车玻璃:为应对汽车市场的扩大,加快产能建设,
本土系制造商通过进军海外市场渐露锋芒
156
3-13
汽车空调:外资系供应商的高份额特征明显,
同时不断增强中国本地产能
160
3-14
汽车导航系统:日系制造商积极开展业务,
本土系制造商的低品质问题待解
162
3-15
安全带:旨在降低交通事故的法规建设趋严,
外资系积极扩建产能和强化研发能力
164
3-16
车身零部件:在中国汽车制造商强化零部件内制的背景下,
外资系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本土系供应商则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168
3-17
汽车照明装置:各系列供应商瞄准市场需求积极行动,
LED与AFS等照明技术将成为今后关注焦点
172
3-18
汽车电子零部件:在该行业持续增长的预期下民族系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
外资系积极强化生产体制
176
3-19
汽车线束:本土系供应商因技术落后陷入苦战,
外资系增强产能积极进入内陆地区
180
3-20
汽车涂料:汽车用涂料需求规模超过81.3万吨,
各供应商的设备投资趋于活跃
182
3-21
汽车钢材:钢铁制造商努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钢材,在华南、
西南地区开设汽车钢材工厂的动向愈发活跃
184
3-22
稀有金属:限制稀土出口等强化业界管理,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的应用动向活跃
186
3-23
冲压模具:为实现年均10%的增长率加快设备投资,
技术能力和标准制定将成为课题
188
▲第3章 / ▼第5章 ▲PAGE TOP

第4章

中国34家主要零部件制造商的经营概况
191
 
4-1
北京海纳川:积极布局华南和中西部地区,
通过与大型供应商合作继续增强产品竞争力
192
193
4-3
博盈投资:间接收购斯太尔动力并增资,
主要事业向柴油发动机领域转变
194
4-4
长春旭阳集团:与佛吉亚共同设立汽车零部件技术中心,
扩充外资系合作伙伴强化事业基础
195
4-5
长江轴承:鉴于西部地区机械用轴承的需求扩大预期,
努力调整产品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196
4-6
中信戴卡:力争成为全球零部件供应商,
加快产能增强和产品线的扩充
197
4-7
大同齿轮:积极扩充产能力争营业收入超过80亿元,
重型商用车市场低迷下的业绩恢复问题待解
198
4-8
德赛集团:汽车电子事业开始进入海外市场,
并考虑未来在南美和印度进行本地化生产
199
4-9
福耀玻璃:积极强化国内生产体制的同时,
在俄罗斯成立首家生产基地
200
4-10
华翔集团:力争2015年合并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强化生产体制
201
4-11
华域汽车:通过与外资系供应商合作构建事业基础,
与贵州航天工业合作进军新能源车市场
202
4-12
惠州华阳:以全新品牌“ADAYO大越”开拓全球市场,
将车联网定位为未来产品开发的重点
203
4-13
锦恒汽车安全:通过事业的出售和并购调整组织结构,
推进产品开发和产能扩建,将事业重心转移至EMS事业
204
4-14
凌云股份:增强旗下子公司的产品线和产能建设,
2014年开始向通用的SGE项目配套
205
4-15
骆驼集团:推出全新品牌“华中”并增强产能,
力争向高级车配套并扩大市场份额
206
4-16
洛阳轴承:与恩梯恩的合资公司开始试生产,
力争到2015年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00亿元
207
4-17
敏实集团:希望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力争到2015年构建全球体制
208
4-18
南京奥特佳:积极增强产能,
股权出售失败后的应对措施引人注目
209
4-19
青特集团:强化供给体制满足主要供应厂商的扩产需要,
新进入低地板客车用车桥市场
210
4-20
瑞立集团:致力于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
计划构建海外市场销售体制
211
4-21
三花集团:力争实现年营业收入增长30%,
致力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空调的研发
212
4-22
陕西汉德车桥:力争扩大高级重型货车、
客车市场,强化研发体制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213
4-23
特尔佳:商用车市场放缓和原材料成本高企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力图通过增强产品线和获得政策支持实现业绩回升
214
4-24
天润曲轴:增强曲轴产能的同时,
致力于降低对重型商用车市场的过度依赖
215
4-25
万丰集团:为提高收益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开始在海外市场构建生产体制
216
4-26
万里扬变速器:2015年前不断推进高级轻型・重型货车用变速器事业,
并加快AT的开发
217
4-27
万向集团:全面开展电动汽车相关事业,
美国A123的竞购结果待定
218
4-28
潍柴动力:因商用车市场整体低迷而减收减益,
与德国凯傲公司合作强化液压机械产品事业
219
4-29
威孚高科:力争到2014年末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致力于强化旗下子公司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220
4-30
信义玻璃:强化汽车玻璃事业以扩大出口等,
2013年中期进入电子玻璃领域
221
4-31
一汽富维:配合中国一汽集团的事业战略扩建基地,
预计对集团内供应体制的依赖将长期化
222
4-32
玉柴集团:力争到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
与霍尼韦尔等合作致力于提高产品竞争力
223
4-33
裕江传送带:以“进军海外、引进先进技术”为企业发展方针,
通过培育品牌影响力扩大配套厂商
224
4-34
中原内配:与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建立配套关系,
扩大海外市场必需的扩产问题待解
225
▲第4章 / ▼附录▲PAGE TOP

第5章

外资49家主要零部件制造商的中国事业动向
227
 
<欧美系>
5-1
博世:到2015年年均在华投资30亿~40亿元,
扩充生产与研发基地,并进入环保车领域
228
5-2
博泽:在华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推进在西南部地区的新基地建设
230
5-3
德尔福:推进与本土系自主品牌制造商的合作战略,
强化新能源汽车电池事业
231
5-4
麦格纳:力争2014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美元,
为增设基地推进从其他公司进行股权收购,并增强薄弱的业务领域
233
5-5
舍弗勒:加强与本土系制造商的合作以扩大在华事业,
旗下大陆集团也增强各生产基地产能以扩大销售
235
5-6
美驰:计划以商用车、工程机械用制动器、
车桥零部件为主扩大销售,应对事业低迷的策略受关注
237
5-7
奥托立夫:在华事业顺利开展,以上海市、
长春市等地为中心加快基地建设
238
5-8
博格华纳:以涡轮增压器、DCT为中心的事业发展迅速,
力争到2013年实现所有业务单元的本地化生产
239
5-9
康明斯:推进与以东风汽车为首的本土系制造商的合资事业,
力图增强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及研发能力
240
5-10
伊顿:力争2015年实现在华营业收入20亿美元,
加强研发能力并发力于新能源领域
241
5-11
佛吉亚:力争2015年实现在华营业收入25亿欧元,
不断设立研发基地及与本土企业的合资生产基地
242
5-12
辉门:力争2020年实现在华营业收入15亿美元,
计划扩建上海市的轴瓦生产基地
243
5-13
海斯坦普:生产基地向华南・东北・西南地区扩展,
以高端乘用车为主向大众、宝马等配套产品
244
5-14
格特拉克:变速器年产能力争增至150万台,
启动DCT事业,同时推进与本地企业的合作
245
5-15
吉凯恩:持续投资扩充产能,
新建及扩建长春市等生产基地和上海市研发基地
246
5-16
海拉:计划到2017年投资3.5亿欧元扩大中国事业,
2012年以后生产开发基地的新建动向愈发活跃
247
5-17
江森自控:汽车座椅、电池的中国事业实现增长,
环境污染问题、竞购失败成为负面因素
248
5-18
李尔:通过设立独资・合资基地扩大座椅事业,
跟随今后发展趋势积极加强电子零部件事业
250
5-19
玛涅蒂・马瑞利:力争进一步推动中国事业的发展,设立配套一汽–大众、
广汽菲亚特等厂商的生产基地
251
5-20
马勒:在增强亚洲事业的方针下在华营业收入实现增长,
不断加强开发・生产能力,同时进军节能与新能源领域
252
5-21
曼・胡默尔:专注发展亚洲事业、在华新设基地并开展对外合作,
力争通过收购强化市场份额
253
5-22
米其林:根据中长期计划扩大投资,
沈阳新基地和安徽新基地开始投产
254
5-23
天纳克: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营业收入实现增长,
各生产基地致力于提高服务,配套福特备受关注
255
5-24
蒂森克虏伯:将激光拼焊事业出售给武钢,
以南京和上海基地为中心扩大产能
256
5-25
天合:2013年在华新增9家工厂,
不断推进向本土制造商供应ESP等产品
257
5-26
法雷奥:力争2015年实现在华营业收入15亿欧元,
推进与其他公司的合作、股权收购和基地新设
259
5-27
伟世通:内外饰・电子零部件・空调事业带动营业收入增长,产能得到增强,
但与其他公司的合作计划相继失败
260
<日系>
262
5-29
捷太格特:以100%本地化采购为目标加强价格竞争力,
力争面向外资系・本土系制造商进一步扩大销售
264
5-30
日立制作所:通过在中国成立本地化生产基地、
推进营业・研发职能的转移、力争增加营业收入
266
5-31
电装:力争摆脱对丰田等日系企业的依赖,
扩充本地研发及生产基地、提升零部件本地采购率
268
5-32
恩梯恩:为实现增收强化本地生产・采购、扩大销售网络,
经营业绩急速恶化背景下事业转型备受瞩目
270
5-33
康奈可:加强压缩机和仪表板等业务,
推进开发・采购・生产的本地化
271
5-34
加特可:强化生产、营业能力的本地化,
扩大向日产系以外的本土系制造商配套
272
5-35
斯坦雷电气:2013年投产首家华中基地,
力图联合华北、华南基地摆脱增速放缓局面
273
5-36
住友电工:建设生产基地推动线束等汽车业务增长,
2012年度下半年业绩转为负增长
274
5-37
高田:力争摆脱在华增速放缓局面,除上海、天津基地以外,
还有意向内陆地区扩充业务
275
5-38
东海理化:重视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兴国家事业,
推进在华产能、人员的扩充
276
5-39
丰田合成:为改善经营现状,推进人才培养的本地化,
同时力争扩大丰田以外制造商的销路
277
5-40
丰田自动织机:强化汽车空调用压缩机事业及叉车等产业车辆事业,
力争实现经营复苏
278
5-41
利富高:推进生产基地的建设,除日系制造商外,
同时应对韩系和欧美系的需求增加
279
5-42
日本电产:在华营收份额超过20%,通过对其他公司增资等,
扩大产品种类和配套厂商,防止在华事业业绩恶化
280
5-43
富士通天:推进本地化,统括公司在天津市开始运营,
同时将部分生产职能从日本转移至无锡基地
281
5-44
普利司通:为完成中期计划,
加速销售基地数量增加和生产基地扩建的步伐
282
5-45
三菱电机:增强汽车导航与EPS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
力争增加营业收入,但已下调2012年度营收预期
283
<韩国系>
5-46
现代摩比斯:力争2020年进入全球前五位,
增强产能的同时,致力于配套厂商的多样化
284
5-47
万都:推进EPB量产化的同时,
致力于扩大面向系列外制造商的销售
285
5-48
韩泰轮胎:提出3,000万条生产目标的同时,
希望通过投放高性能产品确保收益
286
5-49
锦湖轮胎:提出2014年获得28%的市场份额目标,
致力于恢复在中国市场的信誉
287
▲第5章 ▲PAGE TOP

附录

附录数据
289
 
6-1
中国 分车种分细分市场汽车产量・出厂量(2004~2012年)
290
6-2
中国 分系列/分品牌乘用车产量・出厂量(1998~2011年)
292
6-3
中国 分制造商分车型乘用车产量・出厂量(1998~2012年)
294
6-4
中国 分集团分制造商分车种汽车产量・出厂量(1998~2012年)
312
6-5
中国 汽车产品进口・出口统计(2005~2012年)
334
6-6
中国 分制造商分车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量(2010~2012年)
342
6-7
本土・外资系30家汽车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信息
附赠CD
申请订阅本调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