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洲汽车产业 2008
亚洲汽车产业 2008

发行日期 | |
■ 2008年8月31日 | |
纸张及页数 | |
■ A4纸、363页 | |
价格 | |
■ 7,800元/冊(含国内邮资) | |
内容介绍宣传彩页 | |
![]() |
可印刷PDF 约4.7MB |
正式进入汽车社会前的产品及市场营销竞争
- 详细报道伴随汽车社会形成而出现的产品特色强化竞争
- 分析亚洲新兴汽车制造商的经营战略及竞争力
- 概观及展望亚洲各国对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扶持政策
- 纵观全球汽车制造商的亚洲战略和竞争关系
从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间,除日本及中国以外的亚洲10国汽车销量由433万辆增加到564万辆。汽车产量则得益于出口基地的建设,由600万辆增加到900万辆。摩托车已经在一般家庭普及,销量由1,200万辆扩大到1,900万辆。
随着国内需求及产业规模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亚洲各国政府为促使本国汽车产业能够分享即将到来的汽车社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制定各具特色的汽车产业新政策。其中泰国的“Eco Car”计划、印度的“超廉价小型车”、菲律宾的“PhUV”均在灵活运用政府产业政策的同时,将发展目标指向增加本国需求。此外,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也纷纷针对国内的独特需求,计划发展本国汽车产业和形成各自的竞争实力。
在真正进入汽车社会之前,亚洲各国迫切需要推出更具魅力的产品,制定比以往更为严格的成本和质量标准,还亟需构建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营销体系。尤其是 2008年下半年将在印度市场上市的超廉价小型车Nano,不仅对印度,还将对整个亚洲市场的产品及价格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各家汽车制造商来说,有待重新理解及认识如何生产能够吸引用户、富有魅力的产品,如何构建成本、质量和技术体制。
《亚洲汽车产业2008》在把握及分析现阶段亚洲各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同时,将编辑的重点放在汽车产业新政策的动向、各国本土系汽车制造商的事业战略、欧美日韩汽车制造商的亚洲事业战略上。
希望本调查资料能够对您发展亚洲事业有所帮助。

目录
▼第2章 | ▲PAGE TOP |
![]() 第1章 |
|
亚洲汽车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1 |
|
1. 产业概观:由于印度和泰国市场的扩大,亚洲汽车产业规模超过900万辆
2 |
|
◇生产及出口基地的壮大和获得自主基础
4 |
|
◇亚洲浓缩了世界汽车制造商间的竞争
6 |
|
◇亚洲作为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基地的发展可能性
8 |
|
2. 市场概观:预计到2015年将由2007年的555万辆增加到1,200万辆以上
10 |
|
10 |
|
◇摩托车市场的扩大和潜在需求的增大
12 |
|
3. 特集:亚洲各国兴起的市场营销・成本竞争
14 |
|
◇符合泰国政府Eco Car计划的市场应对策略
14 |
|
◇印度塔塔Nano投放市场带来的冲击
16 |
|
◇印度市场的主流向A2级及以下紧凑型细分市场转移
18 |
|
◇亚洲市场整体大量多功能车
18 |
|
4. 细分市场动向:销售规模扩大及日益细分化的小型乘用车市场
20 |
|
◇小型乘用车市场的两大变化及发展方向
22 |
|
◇高档高级乘用车扩销
25 |
|
◇具备乘用车特征和商用车市场需求的多用途车事业
25 |
|
28 |
|
◇泰国:受Eco Car计划影响,积极发展乘用车零部件
29 |
|
◇印度:超廉价车生产计划和相关产业政策
30 |
|
◇以发展独立产业为目标的亚洲各国
33 |
|
◇直接关系到提高零部件技术水平的安全及环境标准
34 |
▲第1章 / ▼第3章 | ▲PAGE TOP |
![]() 第2章 |
|
全球汽车制造商在亚洲的事业动向
37 |
|
38 |
|
◇现代汽车:小型车移产印度,注重提升新兴工业国的品牌形象
|
|
◇起亚:以小型乘用车为中心构建销售基础
|
|
2. 塔塔汽车:加快扩充产品线及加强与外商合作,力争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46 |
|
◇自主开展的超低价格小型车Nano项目和主力车型全新改款
|
|
◇通过收购外资企业及与外资合作,使发展战略更为多样化
|
|
◇海外事业战略,由亚洲周边国家向新兴工业国扩展
|
|
◇通过零部件事业部Tata AutoComp强化技术和成本基础
|
|
3. Mahindra & Mahindra:加强现行产品侧重战略,借与外商合作扩大国内外业务
54 |
|
◇与外商合作加强乘用 • 商用车事业
|
|
◇强化以产品为主的国内事业并计划进军海外
|
|
60 |
|
◇力争通过自主研发和降低成本独立完成再建工程
|
|
◇凭借Persona和新款Saga力图恢复销量
|
|
◇继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后将出击印度市场,大力发展亚洲地区业务
|
|
5. 丰田集团: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市场主导权,力争恢复市场份额
70 |
|
◇丰田:加强市场应对能力及获得持续发展
|
|
◇大发:依托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作为小型乘用车及小型多功能车的供应基地扩大事业规模
|
|
◇ 日野:作为面向轻型商用车及IMV的零部件供应基地获得稳定发展;作为商用车专业制造商其亚洲战略值得商榷
|
|
6. 本田:为了实现2010年150万辆的销售目标,在中国、泰国、印度大规模开展事业
78 |
|
◇以中国、泰国、印度3国为轴心增强产能
|
|
◇超越日本的亚洲销量、印度超越泰国位居亚洲第2
|
|
◇通过扩大主要零部件的当地生产规模,力争削减成本
|
|
7. 日产:以在华事业为轴心,加强在印度及泰国的事业,台湾及新加坡的事业持续低迷
84 |
|
◇在泰国及印度的新工厂计划于2010年投产
|
|
◇除中国以外,日产在亚洲的汽车销量停滞不前
|
|
8. 铃木:以印度Maruti Suzuki和开展泰国新事业为中心,旨在扩大销量
88 |
|
◇亚洲事业销售额占整体的1/4、营业利润占整体的1/3
|
|
◇涉足泰国生产事业,将在印度的年产能提高至120万辆
|
|
◇计划在印度加快投放新车型以实现100万辆的销售目标
|
|
9. 五十铃:通过扩大涉足东盟国家的经营事业及正式开展印度事业,力争加强事业发展根基
92 |
|
◇提高对当地子公司的出资比例,通过掌控经营主导权加强事业
|
|
◇到2010年投放新一代皮卡,通过实施本地开发及与通用合作力争提高效率
|
|
◇2007年作为主力的泰国市场萎缩,通过进军印度市场加快发展
|
|
10. 三菱汽车:亚洲已成海外最大盈利地区,计划依托泰国、中国扩大事业
96 |
|
◇以泰国出口事业为中心,扩大亚洲生产事业
|
|
◇受产品制约销售规模缩小、份额下降
|
|
11. 通用:加强中国和印度事业,通过增强通用大宇的研发能力,
力争到2012年实现10%的亚洲市场份额 102 |
|
◇力争2012年亚洲市场占有率达到10%,加强小型车事业
|
|
◇增强在印度、中国及东盟地区的生产能力
|
|
◇以通用大宇产品为基础,强化当地车身开发能力
|
|
12. 福特/马自达:泰国、印度小型战略车投产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110 |
|
◇泰国AAT事业将于2009年开始生产新款小型车
|
|
◇印度以新款小型车为中心扩大事业
|
|
◇欲发展成为整车出口基地的台湾福特六和
|
|
◇为在2010年获得中国乘用车市场10%的市场份额加快增加产能
|
|
13. 大众集团:2007年起正式开展印度事业,东盟事业重建有待关注
116 |
|
◇借奥林匹克计划(Olympic Program)加快在华事业,力争2008年销售100万辆
|
|
◇印度将于2009年投产新工厂,推进战略小型乘用车的上市准备工作
|
|
◇与Proton的合作谈判破裂,面临重建东盟事业问题
|
|
◇参与泰国Eco Car计划的大规模生产项目正待批准
|
|
14. 戴姆勒集团:梅塞德斯着力开拓中国市场、三菱扶桑强化东盟销售
124 |
|
◇戴姆勒通过投建新工厂强化印度事业
|
|
◇三菱扶桑强化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的事业体系
|
|
◇中国轻型车生产基地将于2008年底投产
|
|
15. 标致雪铁龙:继中国之后,在南亚、东南亚建立量产基地
128 |
|
◇在华事业力争于2010年构建起60万辆生产体制
|
|
◇在东盟、印度建立生产基地以实现对亚洲事业的强化
|
▲第2章 / ▼第4章 | ▲PAGE TOP |
![]() 第3章 |
|
东亚汽车产业
131 |
|
132 |
|
◇重视环保,以此应对日益充实的自由贸易协定及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业务
133 |
|
◇出口增加及生产研发基地的强化,拉动2007年产量首次突破400万辆
136 |
|
◇现代汽车和起亚协调国内外事业的全球战略
139 |
|
◇主导市场复苏的轻自动车新规生效及各制造商产品线扩充
142 |
|
◇SUV领域产品多样化及高级乘用车市场产品投放频繁化.
143 |
|
◇进口车市场的量产车型扩销及日系量产品牌车型增加
147 |
|
◇国内零部件产业致力于形成国际水平的技术、品质及成本竞争力
149 |
|
2. 台湾:岛内市场滞销及扩大中国大陆事业和增加出口的对外战略
152 |
|
◇岛内市场萎缩,亟待加强多品种低产量体制及扩大出口
154 |
|
◇中华汽车和裕隆汽车加强中国大陆事业
156 |
|
◇岛内40万辆中期销售规模及亟待复苏的消费市场
158 |
|
◇政局稳定和新车换代需求推动市场复苏
163 |
|
◇加盟WTO后的下调关税严重影响进口车市场
|
|
◇通过加大对美国市场OEM和维修零部件供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
|
◇零部件产业将继续加强在中国大陆的事业
164 |
|
◇推动车载电子零部件产业走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
165 |
▲第3章 / ▼第5章 | ▲PAGE TOP |
![]() 第4章 |
|
东南亚汽车产业
169 |
|
170 |
|
◇Eco Car计划加速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的集聚化发展及出口基地化建设
172 |
|
◇ 原油价格攀升及政局不稳导致2006~2007年汽车市场滞退,预计2008年以后乘用车将带动市场增长
178 |
|
◇需求增加及FTA扩大,推动汽车制造商积极进军泰国市场.
|
|
◇E20燃料汽车物品税下调及Eco Car计划的实施将带动乘用车市场扩大
182 |
|
◇出口带动汽车生产扩大,加之Eco Car计划的实施,2010年以后汽车产量将达200万辆
184 |
|
◇Eco Car计划启动在即,各汽车制造商纷纷着手准备
190 |
|
◇整车出口基地逐渐形成,中东、澳大利亚成主要出口国
190 |
|
◇零部件产业集聚扩大,亟待加强开发能力及乘用车领域零部件产业发展
192 |
|
◇2006~2007年期间,政局不稳等因素导致摩托车市场缩小.
196 |
|
2. 印度尼西亚:2015年汽车目标产量为150万辆,亟待制定汽车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98 |
|
◇旨在2025年实现400万辆产量的新产业政策
200 |
|
◇如果发挥最大潜能,2010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75万辆
204 |
|
◇首次买车取代置换及增购,小型多功能车需求量上升
204 |
|
◇金融销售促使汽车销量增加,日本商社等扩大了事业规模
209 |
|
◇加快扩大小型多功能车的生产规模,预测2010年汽车产量将达100万辆.
|
|
◇主要促进对标准功能零部件等的投资,力争零部件产业获得发展
214 |
|
◇作为世界三大摩托车国家之一,力争在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上获得新发展
216 |
|
3. 马来西亚:扶植乘用车出口基地建设及实施针对非国民车制造商的鼓励政策
218 |
|
◇亟待实施招商引资政策
219 |
|
◇汽车市场需求扩大及Proton新车型刺激需求
220 |
|
◇内需扩大有望拉动2008年生产复苏
224 |
|
◇以国民车制造商为主的出口基地建设方针
225 |
|
◇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产业
228 |
|
4. 菲律宾:步入市场恢复期,为了实现销售20万辆、出口5万辆的目标,探索发展战略
234 |
|
◇市场恢复期所必须的、明确的产业发展路线
236 |
|
◇根据与东盟地区以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情况,如何构建生产基础值得期待
237 |
|
◇由商用车带动市场恢复,经济型细分市场的乘用车新车投放较为活跃
239 |
|
◇禁止进口二手车的措施提前收效,Jeepney需求有可能缩小
|
|
◇作为零部件生产的候补基地,菲律宾零部件产业将继续扩大海外出口
242 |
|
◇由当地零部件制造商提出的PhUV项目,逐渐向EV车型方向发展
243 |
|
5. 新加坡:限制发行COE,导致车市整体需求下降及市场竞争激化
248 |
|
◇受保有量激增影响,2009年以后限制发行COE
249 |
|
◇汽车总体销量减少和高级品牌车扩销
251 |
|
6. 越南:有待制定明确的中长期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254 |
|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待明确核心车型
|
|
◇中国品牌货车和乘用车发挥带动作用,2007年越南国产车销量倍增
|
|
7. 柬埔寨: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汽车市场不断扩大,由二手车向更加
安全的新车市场转换 262 |
|
◇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汽车市场不断扩大
|
|
◇由于安全意识的提高,需求由二手车向新车转换
|
|
8. 老挝:经济作物和电力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摩托车和汽销量增加
265 |
|
◇国内汽车市场以皮卡为中心销量不断增大
|
|
◇各汽车及摩托车制造商强化销售体制力争扩大市场
|
▲第4章 / ▼附录 | ▲PAGE TOP |
![]() 第5章 |
|
南亚汽车产业
269 |
|
270 |
|
◇新车型投放加速的印度小型乘用车市场
274 |
|
◇A2级紧凑型细分市场带动汽车销售
278 |
|
◇2007年汽车产量突破220万辆,各制造商计划增强产能
282 |
|
◇整车出口以小型乘用车为中心不断扩大
285 |
|
◇由于超廉价乘用车的投放,亟待重新构筑具有竞争力的三轮车事业
288 |
|
◇高利率直接冲击中产阶级的贷款消费,2007年摩托车销量低于上年
291 |
|
◇零部件产业通过削减成本应对卢比升值,加强出口基地建设
294 |
|
2. 巴基斯坦:为实现2011年50万辆的年产目标,强化扩大零部件生产及取得技术
296 |
|
◇2008年新汽车产业政策启动,加强建设零部件产业与取得技术
297 |
|
◇受利率上调、年末政局不稳的影响,2007年汽车市场发展减速
300 |
|
◇实施投资优惠政策,争取2011年度实现50万辆的乘用车年产目标
|
|
◇为了构建年产50万辆的生产体制,培育零部件产业
304 |
|
◇由于内需扩大产能不断增强的摩托车产业
|
▲第5章 | ▲PAGE TOP |
![]() 附录 |
|
亚洲汽车产销量统计及主要事业基地・相关团体一览
307 |
|
1. 亚洲汽车产量・销量统计
308 |
|
2. 世界汽车制造商的亚洲主要事业基地一览
342 |
|
3. 亚洲地区与汽车产业有关的团体一览
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