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行日期 | |
■ 2009年8月28日 | |
纸张及页数 | |
■ A4纸、241页 | |
价格 | |
■ 2,800元/冊(含国内邮资) | |
请打印该PDF | |
![]() |
可印刷PDF 约676MB |
探求40家整车厂商・95家零部件厂商的最新人事关系及组织体制
- 围绕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详解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和人事调整动向
- 探寻比起从头培养人材,更加重视猎取人才的人事战略的产生原因及其局限性
- 分析30家中国汽车制造商、10家摩托车等其他制造商的组织人事战略
- 汇总30家民族系零部件制造商、65家世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组织人事动向
在美国汽车市场受经济衰退影响销量大幅跌落、日本汽车产业也因出口及国内需求萎缩而大幅减产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因政府适时出台消费刺激政策,不仅有效地阻止需求下滑,同时还成功地拉动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及销量将同时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但是,由于在发动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系统等领域均未形成真正实力,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欧美日韩汽车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为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中国政府近年来正通过调整行政管理职能、从汽车界招聘优秀人才担任政府要职等方式,努力改善周边事业环境。与此同时,民族系制造商为解决在产销、研发等各方面出现的慢性人才不足现象,在从本地外资基地拉拢人才的同时,还从长期陷入经营危机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那里招募各类研发及管理人才,推进以外部猎取为主的人才战略。而外资系制造商为提升在华市场竞争力,已开始从产销本土化向研发本土化延伸。由此带来的研发人才争夺竞争将越发激烈,特别是资金实力相对不足的民族系零部件制造商如何确保高级研发人才资源将成为今后不可避免的经营课题。
本调查资料是一部整理分析中国汽车产业最新组织人事动向的特别调查报告。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界唯一的一本组织人事类书籍,希望可以在您今后的经营战略制定进程中发挥一臂之力。

▼2章へ | ▲PAGE TOP |
![]() 第1章 |
|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人事总论
1 |
|
1. 产业规模扩大凸现人才资源不足,企业规模膨胀亟待现代化企业改革
2 |
|
2. 人事变动及猎头动向:自主品牌制造商招揽海归人才及猎取竞争对手高管,以此确保事业成长
4 |
|
8 |
|
4. 地方政府:伴随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促进车企兼并重组相关动向越发活跃
16 |
▲1章へ / ▼3章へ | ▲PAGE TOP |
![]() 第2章 |
|
30家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组织人事动向
23 |
|
: |
24
|
|
2. 第一汽车 |
: |
推动旗下自主· 合资事业部门的人事互调强化经营能力
28
|
3. 东风汽车 |
: |
以徐平为核心的集团领导体制较为稳定,旗下合资企业在研发及
销售方面的人事调整较为频繁 32
|
4. 长安汽车 |
: |
建立三级人才梯队确保稳定发展基础,与“新长安”有关的
整合上市资源动向有待关注 36
|
5. 北汽控股 |
: |
加速内部整合及高层人事调整,力求实现2010年产能200万
辆和集团整体及早上市 40
|
6. 广汽集团 |
: |
抽调广汽本田经管人才推动广汽菲亚特项目建设,围绕东南汽车的
重组动向有待关注 44
|
7. 奇瑞汽车 |
: |
重视本土派影响外来人才的稳定,与江淮的重组及上市相关动向有待关注
46
|
8. 中航工业 |
: |
重组旗下汽车资产,再度尝试哈飞、昌河整合
48
|
: |
50
|
|
10. 吉利汽车 |
: |
导入现代经营管理体制,仍亟需提升企业凝聚力
52
|
11. 江淮汽车 |
: |
加速发展乘用车事业,整合经营资源建立4大事业部
54
|
12. 比亚迪 |
: |
在高层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生产研发基层实行人海战术
56
|
13. 长城汽车 |
: |
积极推动人事和部门调整强化自主品牌事业,确保研发人才仍为课题
58
|
14. 力帆集团 |
: |
“亲贤并举式”· “家族式”管理方式能否适应“全球化企业”战略,
跨区域重组项目受关注 60
|
15. 中国重汽集团 |
: |
产学合作强化人才培养,推动重组加快产业升级
62
|
16. 福汽集团 |
: |
经营低迷推动内部改革步伐加快,与北汽并购相关的人事组织动向值得关注
64
|
17. 陕西汽车 |
: |
以方红卫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形成,致力于建立综合性商用汽车集团
66
|
18. 庆铃汽车 |
: |
采用日方高层布局经营,扩大与五十铃的合作范围
68
|
19. 河北中兴汽车 |
: |
高管人事调整完成,企业管理体制得以强化
69
|
20. 华泰汽车 |
: |
现代品牌向自主品牌转型,童志远、王殿明加盟强化经营体制
70
|
21. 长丰集团 |
: |
伴随广州汽车入主高层换届,基层人事调整仍将持续
71
|
22. 中国兵工集团 |
: |
重人才培养,强化中层管理者培训
72
|
23. 吉奥集团 |
: |
出身于吉利汽车的“草根军团”领导层主导企业蜕变
73
|
24. 王牌汽车 |
: |
加速整车及零部件资源整合重组,向集团化发展
74
|
25. 宇通集团 |
: |
重组旗下基地,依托客车业务拓宽事业范围
75
|
26. 三环集团 |
: |
确保专用车产能提升的同时强化零部件事业,深化与马勒的合资关系
76
|
27. 星马集团 |
: |
以稳定的人事制度谋求专用车与重型货车事业同步发展
77
|
28. 中通客车 |
: |
高管新老交替完成,为新能源车研发加强研发队伍建设
78
|
29. 亚星客车 |
: |
收购原“亚星奔驰”,整合旗下客车整车事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79
|
30. 青年汽车 |
: |
成功进军乘用车领域后,亟需引进乘用车营销人才
80
|
▲2章へ / ▼4章へ | ▲PAGE TOP |
![]() 第3章 |
|
10家中国主要摩托车等其他制造商的组织人事动向
83 |
|
: |
84
|
|
2. 隆鑫控股 |
: |
整合集团资源加强自主摩托车业务,向两大核心品牌集中
86
|
3. 建设摩托车 |
: |
分步调整机构提高经营效率,整体搬迁后的新机构运行效果尚待关注
88
|
4. 宗申集团 |
: |
力争扩大海外市场规模,在构建家族经营团队的同时任用优秀高管
90
|
5. 北方企业集团 |
: |
从军需用品生产转向摩托车生产,高层人事调整以兵装集团内部调整为主
92
|
6. 嘉陵工业 |
: |
母公司兵装集团强化内部资源整合,推动与建设摩托的经营重组
94
|
: |
96
| |
8. 徐工集团 |
: |
合理调配集团内部人才,促进集团发展壮大
98
|
9. 时风集团 |
: |
从农用车向轻型货车领域拓展,领导层稳定确保公司持续稳健发展
100
|
10. 山东五征 |
: |
任用海归汽车研发人才,力争实现从农用车事业向汽车事业的转型
102
|
▲3章へ / ▼5章へ | ▲PAGE TOP |
![]() 第4章 |
|
30家中国主要零部件制造商的组织人事动向
105 |
|
1. 宝钢集团 |
: |
“谢企华时代”向“徐乐江时代”转型完美收官,力推跨区域企业重组
106
|
: |
108
|
|
3. 万向集团 |
: |
积极收购海外企业,打造国际化零部件系统供应商
110
|
4. 福耀集团 |
: |
曹德旺父子联手,力争打造世界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112
|
5. 南方汽车 |
: |
人事组织、集团名称几经变化,谋求海外上市计划仍存
114
|
6. 玉柴集团 |
: |
调整组织机构,强化集团整体战略规划
115
|
7. 金发科技 |
: |
为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董事长袁志敏兼任技术中心主任
116
|
8. 陕西法士特 |
: |
核心资产被潍柴动力收购,人事调整的可能性尚存
117
|
9. 曙光集团 |
: |
领导层人员配置虽基本稳定,整车事业经营人才确保仍为课题
118
|
10. 三花集团 |
: |
人才战略明确,主要高级领导层来自集团旗下企业
119
|
11. 戴卡轮毂 |
: |
伴随体制改革高层变动,重研发建博士后科研中心
120
|
: |
121
|
|
13. 福星科技 |
: |
第一大股东完成集团体制改革,原高层管理团队继续留任
122
|
14. 江阴模塑 |
: |
调整管理组织结构以加快实现渠道供应商的战略转变
123
|
15. 华翔集团 |
: |
核心子公司领导层换代,从创业型向管理型转变
124
|
16. 瑞立集团 |
: |
广纳人才强化企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后备人才
125
|
17. 风帆股份 |
: |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江森自控合资项目初步确立管理结构
126
|
18. 凌云工业集团 |
: |
力求加强与德尔福合作,提升驱动轴产能
127
|
19. 信义集团 |
: |
积极开拓新事业领域,引进丰田管理模式
128
|
20. 东安动力 |
: |
人事调整以集团内部为主,或将参与中航汽车资产重组
129
|
21. 亚太机电 |
: |
实现向家族企业的转变后,通过上市谋求进一步发展
130
|
22. 滨州活塞 |
: |
通过收购扩大事业规模,内部推行全面财务管理
131
|
23. 亚普汽车部件 |
: |
通过集团化管理和人事精简优化组织结构
132
|
24. 东普汽车工业 |
: |
力图提高企业竞争力设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133
|
25. 航盛电子 |
: |
重视职业经理人,组织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134
|
26. 恒隆集团 |
: |
2002年以来加速扩大事业规模,组织结构调整仍需加强
135
|
27. 天润曲轴 |
: |
资金和技术短缺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
136
|
28. 大同齿轮 |
: |
业务的主辅分离基本完成,入编中国重汽集团力争扩大产销规模
137
|
29. 武汉塑料 |
: |
以徐亦平、段山虎为首的新领导层积极推进优化资产质量
138
|
30. 山东金麒麟 |
: |
通过旗下合营公司破产,实现对核心资产的掌控
139
|
▲4章へ / ▼6章へ | ▲PAGE TOP |
![]() 第5章 |
|
65家世界零部件制造商在华事业的组织人事动向
141 |
|
1. 奥托立夫 |
: |
设立中国总部加强中国基地业务统筹
142
|
: |
144
|
|
3. 德尔福 |
: |
不断推进管理团队本地化及本土研发人才培养
146
|
4. 法雷奥 |
: |
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在华事业体制
148
|
5. 伟世通 |
: |
明确深化研发本土化,加大本土研发人才的培养投资
150
|
6. 博格华纳 |
: |
借助参与中国政府DCT项目逐步加强中国事业体制
152
|
7. 阿文美驰 |
: |
新任亚太区总裁强化在华低成本采购
153
|
8. 巴斯夫 |
: |
新管理团队形成,明确分工确保在华事业成长
154
|
9. 贝洱 |
: |
任用华人高管,提高本土事业效率
155
|
10. 康明斯 |
: |
加强与本土制造商合作,积极任用本土员工担任管理职位
156
|
11. 德纳 |
: |
任命Ken J. Cao为亚太区总裁总管中国业务
157
|
12. 伊顿 |
: |
撤离合资成立在华独资子公司,聘用本土员工重整在华事业
158
|
13. 佛吉亚 |
: |
增设本土独资生产基地,巩固在华事业体制
159
|
14. 辉门 |
: |
任命曾就职于上海INA的Cornelius Fricke为亚太区副总裁
160
|
15. GKN |
: |
三大业务部门全面进军中国,未来2年继续扩大在华事业规模
161
|
16. 海拉 |
: |
实现独资化经营,重组在华事业体制
162
|
17. 江森自控 |
: |
继续扩大中国事业基地,高层管理外方占主导
163
|
: |
164
|
19. 李尔 |
: |
事业中心向中国转移,重组动向有待关注
165
|
20. 麦格纳 |
: |
增建独资生产基地,扩大在华事业范围
166
|
21. 玛涅蒂马瑞利 |
: |
增强在华生产体制,研讨建立电动车基地
167
|
22. 马勒 |
: |
加速在华业务整合,聘用本土职业经理人开拓中国市场
168
|
23. 舍弗勒 |
: |
通过收购大陆集团扩大事业规模,伴随研发中心的运营亟需大量人才
169
|
24. 斯凯孚 |
: |
专业知识学校开设,重视在华员工素质培养
170
|
25. 天纳克 |
: |
注重开发本土人力资源,推进管理层的本地化
171
|
26. 天合汽车集团 |
: |
强化机构设置的同时,致力于人才本地化
172
|
27. 采埃孚 |
: |
为掌握经营权,坚持以控股或独资方式开展中国业务
173
|
28. 爱信集团 |
: |
向汽车导航和服务贸易领域拓展,构建多元化事业体制
174
|
29. 电装 |
: |
事业发展推动雇佣规模扩大,在华研发体制构建及
研发人才的确保仍需关注 176
|
30. 日立集团 |
: |
推进在华事业的移转和整合,高管换届后力图扩大在华事业
178
|
31. 杰士汤浅 |
: |
以沿海地区为中心拓展在华事业,维持日籍高管的管理
179
|
32. 恩梯恩 |
: |
通过在华事业总部实施一元化管理,以轴承为核心向多领域发展
180
|
33. 帝国活塞环 |
: |
三方合资模式推动事业本土化,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
181
|
34. 阿尔派 |
: |
与东软合作推进研发国际分工,强化车载系统研发本土化
182
|
35. 爱思帝 |
: |
派驻日籍高管保持对在华事业的绝对控制权
183
|
36. 捷太格特 |
: |
增设中国研发中心,强化本地化研发
184
|
37. 康奈可 |
: |
中国总部高层易人,杉泽正基代替樋本治成为掌门人
185
|
: |
186
|
|
39. 京滨 |
: |
前摩托车・通用事业总部企划部长调任主管中国燃油喷射系统事业
187
|
40. 三电 |
: |
通过重庆事务所总管中国业务,积极任用本土管理人员
188
|
41. 昭和 |
: |
原营业总部副部长担任广州基地新任总经理
189
|
42. 斯坦雷电气 |
: |
2008年新任命中国事业・销售事业等负责人,加强事业管理
190
|
43. 泰极 |
: |
加强本土供应能力,扩充本土生产能力及研发规模
191
|
44. 提爱思 |
: |
汽车座椅基地委派日籍高管,摩托车座椅基地任用中国籍高管
192
|
45. 丰田纺织 |
: |
在内饰及滤清器领域布局在华事业版图
193
|
46. 普利司通 |
: |
原海外地区事业总部部长武田邦俊统管中国地区事业
194
|
47. 关西涂料 |
: |
增设沈阳涂料生产基地,扩大东北、华东地区市场份额
195
|
48. 鬼怒川橡胶 |
: |
依托中国事业的顺利发展,推进在华基地的集中管理
196
|
49. 菊池冲压工业 |
: |
总公司董事长亲任在华基地董事长,重视在华投资
197
|
50. 三樱工业 |
: |
将中国单列为世界战略地域,由总部高管专门统管中国事业
198
|
51. 住友电工集团 |
: |
增设在华生产基地,整合热收缩管业务
199
|
52. 小糸制作所 |
: |
强化在华基地间的合作,研讨新建华北地区基地
200
|
53. 松下电器产业 |
: |
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在华基地经营课题凸现
201
|
54. 中央发条 |
: |
选派来自日本国内工厂一线高管负责管理在华事业
202
|
55. 东海理化 |
: |
重视中国事业,相关高管相继升迁
203
|
56. 日本精工 |
: |
在华正式开展研发事业,增强国际成本竞争力
204
|
57. 富士通天 |
: |
调整日籍高管,强化产销研一体化建设
205
|
58. 丰田合成 |
: |
应对丰田增产增强现有基地产能建设
206
|
59. 丰田自动织机 |
: |
与现地及台资企业构建多种合资关系,扩大在华压缩机、叉车产能
207
|
60. 睦特殊金属工业 |
: |
以汽车零部件作为战略产品,加强研发业务
208
|
61. 矢崎总业 |
: |
以独资为中心开展在华出口事业,逐步增加为在华企业配套的基地建设
209
|
62. 现代摩比斯 |
: |
派遣总部职员担任在华基地总经理,本土员工管理实行绩效考核
210
|
63. 万都 |
: |
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课程,以此提高生产效率
211
|
64. 全兴工业 |
: |
以整车聚集地为中心在华开设28家汽车内饰零部件生产基地
212
|
: |
213
|
▲5章へ | ▲PAGE TOP |
![]() 第6章 |
|
300名中国汽车产业核心人物简历
215 |